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公司新闻

搭载“金刚钻”和“智慧脑” “国之重器”实现无人操作状态下毫米级掘进精度

发布日期:2025-03-19 03:39:48 点击次数:

 勐拉久久厅客服: 崇太长江隧道是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沪宁段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这条隧道不仅是全球首条实现高铁“过江不减速”的隧道,同时也是长江流域已建和在建工程中开挖最深的隧道。在不断创造纪录的背后,是我国智能掘进机的创新研发。接下来,再一起去现场看看这台“国之重器”是如何突破国内水下最深、独头掘进最长、地质最险的多项纪录的。

  “领航号”由刀盘、主机、设备桥和五节拖车组成,整机长约135米,刀盘直径达15.4米,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是目前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

  这里是“领航号”盾构机的指挥中枢——盾构驾驶室,而在驾驶室的上方是深达60多米的长江。此刻屏幕上跳动的各项数据,正实时反馈当前设备掘进状态。

  不仅施工要求高,施工难度更是大。专家说,水下的掘进更像在一块淤泥里的豆腐上打孔,还得保证豆腐不散。为此,工作人员专门为崇太长江隧道设计了这台“领航号”盾构机。“领航号”拥有一个“智慧大脑”,在这里融合了应用数字孪生与仿真、感控一体化智能建造、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当这个5层楼高的大家伙在水下掘进时,系统就能实时汇总各种数据,并进行大数据算力分析,助力盾构机在水下复杂多变地层的掘进。

  隧道智能建造技术驱动中国基建迈向新高度

  有了“智慧大脑”,“领航号”就拥有了能够智能分析和自主判断的能力。因此在长达14.25千米的隧道里,它可以不需要任何“帮手”,完成独头掘进,这也是世界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的高铁隧道。在突破地质难题的同时,“领航号”还实现了有人值守,无人操作状态下毫米级的掘进精度。

  有了“智慧大脑”,“领航号”不仅拥有传统盾构机的掘进功能,还能同步统筹后方施工环节。通过搭载的智能管控系统,施工各环节数据被实时传输至盾构机的处理器,进而指挥后方设备协同作业,形成环环相扣的智能施工链条。

  记者在崇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看到,智能系统向管片吊运机器人发送指令,实现从抓取到运输全流程无人化操作,吊运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30%,彻底摆脱对人工经验的依赖。与此同时,智能系统还指挥无人驾驶车辆进行物料自主输送,形成“前方掘进、中部拼装、后方运输”的全链条智能化作业场景,隧道建造效率与安全性实现双突破。

  2029年底隧道建成后 将实现高铁“过江不减速”

  随着“领航号”不断掘进向前,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沪宁段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建设进度。预计2029年底建成后,崇明经太仓到上海宝山站只要17分钟,结束了崇明岛没有高铁的历史。